中國郵學會為香港記憶計劃提供協助 

blueline.gif (967 bytes)

主網頁   主網頁  回主頁

   「香港記憶」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和香港政府合辦,乃源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的「世界記憶」全球計劃,推動以數碼的方式保存歷史資料記錄。「香港記憶」計劃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網上數碼資料庫,整理、存留、展示香港的歷史文化遺產。計劃推行的首五年,由前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冼玉儀博士及現任亞洲研究中心主任黄紹倫教授指導,並與各院校研究香港歷史文化的學者和個別專家合作,及有一班學者及研究工作人員執行具體工作。「香港記憶」計劃會從不同的管道蒐集文字、圖像、聲音和影音的資料,製作成為一個簡易互動的網上平台,內容綿密寬廣,主題廣泛,盡量反映香港歷史的眾多面相。平台將會為香港市民、學生、教師、學者及海外人士提供一個免費瀏覽香港歷史資料的途徑。

 

   目前「香港記憶」計劃正進行的研究題目包括香港戰前工業、工展會、香港節。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香港記憶」計劃工作人員在搜尋資料發現中郵會網頁的資料與「香港記憶」計劃研究的範疇有關,中郵會出版的刊物,如《郵光》、《半世紀的中郵會》、《中郵會訊》也記錄了以上主題的資料,而且中郵會及不少會員藏有與香港節郵展及工展會有關的豐富資料。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燕茵小姐給中郵會發來電郵,表示「香港記憶」計劃希望可取得中郵會的合作,將以上主題的首日封、郵戳等郵品展示於「香港記憶」計劃的網頁內,並期望與中郵會進一步相討合作建議。

 

   中國郵學會作為一個有六十多年歷史的香港文化團體,對「香港記憶」計劃自然甚感興趣,對「香港記憶」計劃表示十分支持,樂意衷誠合作,為這個宏大的計劃提供協助。中郵會網頁和出版書刊上登載的圖文和資料,都歡迎轉載用於「香港記憶計劃」網頁內。中郵會亦會發動本會會員,將所收藏有關香港節、工展會的實物例如場刊、照片、臨時郵局實寄封、工展會宣傳戳郵封等種種資料整理出來,以供「香港記憶」計劃研究之用。200896(星期六)下午亞洲研究中心項目統籌莫健偉博士、專職研究員王惠玲助理教授、執行主任王燕茵小姐等四位學者親臨探訪中郵會,商討合作事宜。中郵會向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送贈一批本會出版的集郵書籍供「香港記憶」計劃研究参考之用。911日晚上理事會陳振文顧問、高光亮理事長、陳志豪副理事長、孫漢超理事應邀到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討論合作事宜,中郵會方面預備了有關香港工展會郵品及香港節郵票展覽的資料作介紹,並計劃再邀約本會資深會員為「香港記憶」計劃提供資料。

 

  20081018日本會邀約了幾位資深的會員在下午三時出席座談會,回憶有關當年香港節郵票展覽及工展會舉辦的盛况。由「香港記憶」計劃項目統籌莫健偉博士、專職研究員王惠玲助理教授、執行主任王燕茵小姐等四位研究人員同本會資深會員陳江村理事、莫志超先生、李榮忠先生等作詳細訪談,理事會高光亮理事長、陳志豪副理事長、孫漢超理事也出席座談會。

 

        中國郵學會先後應「香港節」籌辦單位的邀請及得到香港郵政司贊助聯同香港集郵會(現稱香港郵學會)在九龍公園舉辦1969年、1971年兩届香港節郵票展覽會,成績甚佳。1973年香港節郵票展覽會改在香港大會堂低座舉行,地點更為適中,更得到海外與本港集郵家借出珍品展出,成績更為美滿。各次展覽均免費入場,以推廣香港集郵活動。陳江村理事當時作為本會工作人員,也為佈置場地工作出力。

 

  莫志超先生在1969年首届香港節舉辦時,還是一位學生,因為喜歡集郵,得知有郵票展覽會,也去郵展會場開開眼界及在展銷攤位選購郵品。當時香港節有花車巡遊活動,莫先生當年手持照相機,將花車巡遊的盛况拍攝下來,冲晒出來的照片珍藏至今。李榮忠先生是一位攝影愛好者,帶來了一份「香港節攝影展覽會」的場刊及回憶了當年香港節的盛况。郵政署亦於1971年及1973年兩次發行「香港節」紀念郵票。中郵會在上述三屆香港節郵票展覽會都有發行紀念郵品。莫志超先生一向重視收集有關香港郵政史的郵品,他向「香港記憶」計劃的學者介紹了自己蒐集的有關香港節郵展的郵品。

1969年香港節郵票展覽會場刊 1971年香港節郵票展覽會場刊 1973年香港節郵票展覽會場刊

 

        香港工展會是香港市民每年一度的盛事,當年不少香港人一家大小懷着過節日的心情去到工展會場,除了是參觀香港工業的琳琅滿目新產品以及展場內舉辦的各項精釆節目,感染工展會熱鬧歡樂的氣氛,也是一個購買平貨的好機會,不少廠商以特惠價錢推銷貨品,讓喜歡「執平貨」的市民總是能夠滿載而歸。戰後工展會先後在尖沙咀、中環新填地、海軍船塢舊址、紅磡新填地、灣仔新填地舉行。由1951年第九屆工展會開始,郵政署開始使用宣傳機戳為展覽會作宣傳,至1973年第三十一屆工展會為止,工展會的宣傳機戳連續使用了23年。時至今日收集一組年份齊全的工展會宣傳戳郵封已屬不易。郵政署由1954年十二屆工展會開始在會場設立臨時郵局,臨時郵局使用專用郵戳,為市民提供郵政服務。當時一班郵學家如本會元老石少東等人不辭勞苦,特地在工展期間到臨時郵局寄信,為工展會及這段郵政歷史留下實物以作記錄。歲月如流,當年舉辦工展會的地方經歷滄海桑田,如今已是高樓大厦林立的繁華地帶,五十年代去工展會臨時郵局寄信的青年人,如今已經白髮蒼蒼;六、七十年代跟着父母親去工展會看熱間的小朋友如今已是中年人,參加座談會的中郵會會員以親身經歷回憶起早年香港工展會的所見所聞。莫志超先生更帶來不少有關工展會和香港節的郵品、照片,並慷慨借給「香港記憶」計劃以電腦掃描存檔作研究參考之用。莫博士、王教授皆是對口述歷史有專業採訪經驗的學者,故所提出的問題能引發訪談對象的回憶,講述對出工展會的種種印像。中郵會是香港本地具有六十多年歷史的集郵團體,經歷了香港由上世紀四十年代至今時今日的風雲變遷,希望通過與「香港記憶」計劃的合作,將香港人記憶中與集郵和郵政歷史有關的內容整理及保存,融入「香港記憶」計劃這內容豐富,主題廣泛,反映香港歷史的浩翰資料庫中。歡迎會員繼續為「香港記憶」計劃提供有關香港戰前工業、工展會、香港節的資料,為建造「香港記憶」計劃這宏大的平台添磚添瓦。

 

本會理事及資深會員出席20081018日的座談會,接受「香港記憶」計劃的研究人員訪談

   

blueline.gif (967 bytes)

主網頁   主網頁  回主頁